少林寺之所以称之为寺,主要是因为它是佛家子弟修行的场合,因此才能够称之为“少林寺”,若是道教来说,便没有“寺”这个说法,我们会看到“土地庙”、“二郎圣君庙”这些道家的场所,但绝对不会出现“土地寺”这样别扭的称呼。
佛家有庙有寺,但最重要的还是“寺”的称谓,而道家有庙无“寺”,也就有了和佛家泾渭分明的区别。并且“庙”不单单是道家的专属,古人也会给历史上的名人修建庙宇,譬如“关公庙”等。佛教能够独占“寺”字的专属,和历史上的传承是息息相关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称之为“寺”的机构:鸿胪寺、大理寺、太常寺都是以寺为名的机构,这些机构都是正儿八经的政府部门,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直到后来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那些传教的佛僧都属于异国人,因此接待他们的部门就是主管外交的“鸿胪寺”。
当佛教打算在中国兴建庙宇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和本土的道教有所区别,另一方面是受到政府的影响,因此就用了名字和寺的结合,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外来的宗教,譬如中国第一座寺庙便是洛阳的“白马寺”。从“白马寺”以后,佛教在中国兴建的庙宇命名就有了常例可循。
佛教最开始兴建寺庙,最重要的是为了传播,毕竟当时知道佛教的人还是很少的,因此寺庙最开始的职能就是翻译经书,储藏佛经,于是想要皈依佛教的人,就必须要来到寺庙中研读经书,毕竟当时市面上是没有经书传播的。
再经过佛教在中国的耕耘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大教,而佛寺的兴建也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华夏大地随处可见,而经书的流传让很多信佛的人已经不用专程去寺庙中翻阅佛经了,佛寺便成了出家人的避开俗世的场合,也是信徒中前来焚香祈愿的地方。
中国文化中从来没有一家独大的教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本土印度是有着诸多不同的,中国佛教经历了很多本土化的更改,佛寺不但有寺,而且有庙,因此“寺庙”也就成了人们对于佛寺的口头语。少林寺作为佛宗祖庭,自然长久以来就只有“寺”的名字,如果有人非要用“少林庙”来称呼,那就要显得不伦不类了。
不光光“寺”这个字是佛教借用的东西,“庙”其实也是被道教所借用的,“庙”的本义是古人供奉先祖牌位的家祀场合,和神仙是不相干的,而道教兴起后,认为天地本就是道教三清所孕育的,因此道教的神仙也应该被人世间视为先祖一样的地位,因此对于神仙的供奉场合,冠以“庙”的名号,这些就是历史上,寺和庙的流传和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