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乙巳蛇年,在十二地支里“巳”代表蛇,它是上古时期中国先民崇拜的重要神明之一。在中国文化中,蛇寓意智慧和生命力。数个世纪以来,在世界不同文化中,蛇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和象征——从集体记忆中的神秘剪影,到个体故事中的善恶多元形象,蛇时而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心生喜爱,时而因其狡邪的特质令人生畏。蛇的形象在世界不同国家文学中显示出的复杂意义,深刻地映射了人类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对自我和世界不断深入的认识。
一、集体记忆:人类对“蛇”的自然畏惧与神秘崇拜
在创作者尚是集体,难以细化到个人的时代,“蛇”是集体自然畏惧的具象化投射。“蛇”这一符号传达着先民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环境威胁的符号转化,因此也成为禁忌空间守护者的象征。欧美文学作品常常把蛇当作狡猾欺骗的象征,这一象征最早可追溯至《圣经》中的伊甸园故事。在《圣经》中,蛇诱惑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下禁果,这一叛逆行为导致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自此以后,蛇常被视为诡计多端的骗子,甚至是邪恶的存在。在非洲神话中,骗子神埃苏亦常以蛇的形态出现,象征着诡计与邪恶。北欧神话中,环绕世界的尘世巨蟒耶梦加得(Jörmungandr),其鳞片纹理被维京人解读为海图上的危险暗礁标记。印度《摩诃婆罗多》中那伽族盘踞的帕塔拉地下世界,精确对应地质学上的喀斯特溶洞系统。古埃及混沌之神阿佩普(Apep)以巨蛇形态吞噬太阳船,其鳞片被描绘为能吸收光线的黑洞物质。希腊神话中许德拉(Hydra)的毒液被用于赫拉克勒斯之箭,成为特洛伊战争中致命武器,体现毒性恐惧的武器化想象。而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窃取永生之草的蛇被描述为“地底震颤者”,其蜕皮过程被解读为引发地震的自然现象。中美洲阿兹特克人将响尾蛇尾环震动频率与火山爆发周期建立神秘联系。而在中国早期集体文学中,“蛇”也有负面寓意。如《大雅·荡》中“如蟆如蛇”一句便用“蛇”用来形容混乱或危险的局面。而《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则用蛇来比喻小人或恶人。
未知与危险常常伴随着神秘崇拜,“蛇”也因此成为超自然力的媒介载体。它常被视为生命循环的拓扑象征,这一象征源于蛇天生具备的脱皮能力,它们通过脱去陈旧的皮肤,以一种全新且更加完美的姿态重生。蛇的蜕皮过程象征着一种更新与复兴,犹如人类在经历重大变故后,能够完成自我超越与重塑。蛇也常常与蜕变概念紧密相连的另一原因源于其独特的运动方式。蛇蜿蜒滑行的姿态,仿佛在隐喻人类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通过不断调整,重新适应与变化,突破重重障碍,实现自我转化与超越。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蛇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不息,是生生不息的化身。因此,他们匠心独运,将蛇的形象塑造为精美的图案,铸就于青铜器之上,镌刻于金器、玉器之间,从而孕育出了中国经典纹样之一的“蟠虺纹”。东周的黄金剑柄、战国的曾侯乙尊盘与龙形玉佩上都遍布着蟠虺纹,代表着古人观万物而有感的质朴渴望,以及对新生与变通的独到见解。“蟠”字寓意着曲折环绕之态,《文选·左思·蜀都赋》中便有“潜龙蟠于沮泽,应鸣鼓而兴雨”的表达;“虺”则指一种有毒的小蛇,“蟠虺”合而为一,即是指缠绵交织的蛇形纹样。相传,虺历经五百年方能化为蛟,蛟再经千年修炼方可成龙,故而蛇又被誉为“小龙”,寓意着吉祥与祥瑞。《小雅·斯干》中就有“维虺维蛇,女子之祥”的表达,将蛇与女子的吉祥征兆联系起来。蟠虺纹的线条蜿蜒曲折,绵延不绝,寄托了人们渴望拥有如蛇般神秘力量的美好愿景,期盼家族能够世代绵延,生生不息。
玛雅文明金星历法中,羽蛇神库库尔坎(Kukulkan)的升降轨迹与260天神圣历法形成几何共振,其蛇形金字塔在春分时形成的光影蛇梯,实现了天文学与建筑学的神圣耦合。在希腊神话中,医学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通常被描绘为手持一根蛇盘绕着的权杖,象征着治愈与复生的力量,人们认为阿斯克勒庇俄斯具备让死者复生的神力。在印度教中,蛇象征着昆达里尼能量(Kundalini),这一能量代表着个体在精神层面上觉醒与蜕变的潜力。在基督教中,蛇也代表重生与更新。在著名的摩西的故事中,摩西就是用一条蛇形杖来治愈以色列人。
与重生寓意相关联,蛇也往往象征着永恒,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北欧神话。在北欧诸国神话中,蛇约尔蒙冈(Jormungand)环绕世界,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循环性以及时间的无限性。在印度教中,神祇毗湿奴(Vishnu)安坐于名为阿南塔的蛇身上,象征着时间与存在的永恒。此外,古希腊人相信,乌洛波罗斯(Ouroboros)这条吞噬自己尾巴的蛇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循环性。
在一些文化中,蛇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人们认为蛇代表着隐秘并具备引发精神转变的巨大威力,由此,蛇也被当作力量的象征。在古希腊神话中,蛇常常与神祇阿波罗(Apollo)相联系,阿波罗不仅是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力量的化身。赫尔墨斯(Hermes)神常被描绘为持有一根装饰有双蛇的权杖,象征着他与神灵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能够将神的讯息传递给凡人的智慧。而在中国神话中,九头蛇被认为栖息于地下世界,象征着巨大无比的力量。北美土著文化也同样把蛇置于极高的地位,通常在祈求风调雨顺和生息繁衍仪式时供奉蛇,认为蛇能搭建起人类世界与神灵世界的桥梁。中国文学中,蛇作为智慧、力量的象征也有悠久的历史。伏羲的母亲踩过雷神的脚印后怀孕生下人头蛇身的伏羲,他聪明勇敢,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大地上建立起幸福的国度。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中的主人公白蛇及侍女青蛇,就因其富有智慧而备受瞩目。
二、个体意识的苏醒:“蛇”内涵之解构与聚焦
在个体意识觉醒与人文精神深化的过程中,“蛇”的意象经历了从集体无意识图腾向个体精神镜鉴的蜕变,譬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人面蛇身神像就被拆解为“民间记忆的基因碎片”。当人们的目光从自然转向自身,从集体转向个人,“蛇”的隐喻逐渐在文学作品中落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神话中的只言片语。但丁《神曲》中缠绕背叛者躯体的冰湖之蛇有着对人性负面的隐喻。而不同的是,在拉迪亚德·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中,巨蟒卡(Kaa)友善迷人,是智慧的象征,也是主人公莫格里的保护者之一。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重要角色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从其姓名上可看出与蛇(snake)关联,被认为具有蛇的特征,以狡诈与欺骗著称,因此在整个故事中,斯内普始终受到质疑,在尾声才沉冤得雪。在J.R.R.托尔金的《指环王》中,巴尔罗格(Balrog)这一巨大的蛇形生物便是危险的典型象征,预示了故事主角们在旅程中将要面临着身体与精神双重危机。悲剧《奥瑞斯提亚》(Oresteia)三部曲的《奠酒人》中,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Clytemnestra)梦中出现类似蛇的怪物。这个梦象征着她对丈夫阿伽门农的复仇,以及对他在特洛伊战争中所做的牺牲女儿伊菲革涅亚(Iphigenia)的愤怒。蛇一样张牙舞爪的怪物在这里代表了潜在的威胁和即将来临的报复,它是人性黑暗的象征,还代表着背叛和邪恶。
除却批判性隐喻的解构,“蛇”的中性与积极寓意也在打碎重组,散入文学作品主角的个人成长历程里——欧美文学借助蛇来象征主角重生与蜕变等深刻的理念,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故事中的蛇既是死亡的象征,又代表着全新的开始或蜕变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蛇意象代表着的是一种变化与自我革新的力量。《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中巨型蛇纳吉尼(Nagini)象征着伏地魔对魔法世界的控制,哈利·波特因为能讲蛇语,也被认为具有巨大无比的力量。
在聚焦于“人”本身的叙事中,蛇的毒性不再是诅咒,而成为对抗精神麻痹的疫苗;其蜕皮过程也不再是恐怖奇观,而是个体意识重生的启示录。
三、从当代展望未来:个体与集体缠绕,敬畏与信心共生,人类与自然共存
文学作品在审视个体痛苦的同时,也在反映着集体记忆。人是群居动物,个体与集体势必如蛇一般蜿蜒缠绕,无法孤立。现代社会中,人从满怀信心征服自然的工业革命时代逐渐走向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时期。拥抱科技、敬畏自然是现代与未来的重要命题。蛇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具体的文化语境和历史情境而时有变化。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蛇”代表着多重意义符号和象征代码。无论是作为英雄角色还是负面形象,蛇都是世界不同民族文化想象的重要载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文学是从个体情感涌向社会功能的自然泉流,而符号意象便是一处泉眼。将抽象之情置于具体之物上,方能让文学活动真正成为曹丕所言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蛇在文学文化中的多重象征与人类认识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密不可分,也将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衍生出全新的价值和意义。蛇年话“蛇”,从象征落地现实,从精美文字到质朴生活,人类期盼祈愿着,也踏实耕耘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曾琢)
【责任编辑: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