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股谭金手,(https://xueqiu.com/7434615891/223042426)
“钱多通神”从前,江州有一个财主,叫金仁,家有良田千亩,金银无数,为江州首富。金仁心黑手辣,横行乡里,老百姓无不对他恨之入骨。有个年轻的书生,叫吴志,早就立下誓言:“如果我能为判使官,必先惩金仁,以平民愤。”
几年后,这个吴志果然高中,当上了判使官,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就是拿金仁开刀。金仁对吴志此举也有耳闻,知道这下没自己好果子吃了,于是见了吴志就跪倒在地,磕头讨饶:“求大人饶恕,小的有罪,小的罪该万死!”
吴志瞥一眼金仁,说:“既然你说有罪,那好,你把自己的罪行从实招来,以求得本官宽大。”
金仁一听连连叩头:“小的愿招,愿招。”他于是便从头说起,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自己做了什么坏事,一件一件,说得清清楚楚。
不过,金仁说得越清楚,吴志心里却越疑惑:哪有贼会如此不打自招的?看来其中必有文章。他朝金仁一瞪眼:“你的交代可有诈?”金仁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小的不敢。请大人明察,明察!”吴志想了一下,说:“这样吧,你先回去,把刚才说的这些罪行写来给我看看。”说罢,他将金仁放回了家。
第二天大早,吴志起床,发现自己书房案上放有一帖,上写:钱三万贯,随罪并呈,望大人贵手高抬,不问此案。吴志一看大怒,立即召来金仁,训斥道:“你明明罪不能赦,居然还想收买本官?”他喝令手下:“来人呀,给我将他重打五十大板!让他快快交出罪状来!”
可不成想,如此过后,第二天早上,吴志在书房案上又发现一帖,一看,上面还是那几句话,只不过钱从三万变成了五万:钱五万贯,随罪并呈,望大人贵手高抬,不问此案。吴志此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姓金的家伙真是吃了豹子胆了,竟敢一而再地收买本官。他一声喝令,让传下话去,限金仁两天之内把所有罪行都交代清楚,否则绝不轻饶。
让吴志万万料想不到的是,第三天早上,他书房案上照旧放着一帖,钱从五万变成了十万:钱十万贯,随罪并呈,望大人贵手高抬,不问此案。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吴志看完帖却脸色大变,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浑身发抖,额上直冒冷汗。他长叹一声,重重地跌坐在椅子上,而后便把这十万贯收了起来。
夫人见状大惑不解,问他:“老爷,你既然恨透了这个姓金的,发誓若当上判使官,必先办了他,怎么如今有了办他的机会,却反而无声息了呢?前两次他给你送钱,你都怒而不收,可今日却见钱色变,如大病在身,这究竟是为何原因呀?”
吴志朝夫人摆摆手,一声长叹:“夫人,你有所不知,三万、五万贯一般,但若是上了十万,这钱便能通神了,这时候我若不收,那姓金的便会用这钱去买通上官,到那时我命将休矣”
重要的是理念和心态当下,“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影响力依然经久不衰!
但钱多一定能通神?也不见得。现代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不过俗话说的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树立健康的金钱观,不仅需要社会的舆论导向,也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自省。
当下,国人理财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那么那么一次好的决策真的可以让我们资本变得更多,但是往往人们在专注于短期收益,而放弃了真正的机会。
埃德温·利沃默在他的经典著作《股票作手回忆录》中说的,“华尔街的傻瓜认为他必须在所有时间都交易。对于我而言,从来不是我的思考替我赚大钱,而是我的坐功。明白了吗?我一动不动地坐着。”
著名投资者吉姆·罗杰斯对做交易时的耐心做了更生动的描述:“我只管等,直到有钱躺在墙角。我所要做的全部就是走过去把它捡起来。”换句话说,除非他确定,交易看起来简单得就像捡起地上的钱一样,否则就什么也别做。
从收心、守心到修心,三者是循序渐进的关系,很多情况下,让自己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傻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当然,只有不断地做减法,用规则来限制自身的欲望,一个成功者的思维、心态才能从杂多走向纯粹,从复杂走向单纯。就像着名音乐人高晓松说的:读万卷书才看得清皓月繁星,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做到这一点成功离我们就不远了。
规则是交易理念的核心,是长期优势或劣势的制造商,它源源不断地输出“势”这种东西,即概率,或可能性。
股市上,大部分人是稳定亏损的,因为他们使用的是一套具有稳定劣势的规则,即他们亏损的可能性是稳定地超过50%;一小部分人,时盈时亏表现不稳定,是因为他们有时能坚持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而有时则做不到;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稳定盈利,因为他们已经了解了股市的规则秘密,建立了起来适合自己的交易规则、策略、乃至完整的交易系统,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坚持使用它。
所以,市场上有人用日K线、周K线或均线稳定地通过长线操作获利,也有人只看盘口的申买申卖量的对比变化,完全不考虑K线、均线或技术指标,只通过赚取短则几秒长则一两分钟的价差(炒单)这一种方法稳定获利。这是两个极端例子的表现,还有其它的日内波段交易法、5分钟动量交易法、日间短线交易法、或者选取长线的某个阶段的波段交易法,使用这些方法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够稳定获利的人,永远只是少数。这些人少数派,通过大量的交易实践,最终想明白了,并不是交易时间周期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成败,而是他们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交易周期,为之建立了有优势的规则,并且最重要的是,当他们长期坚持使用这些规则时,就能够稳定地获利了。
真相就是这么简单。
任何方法都不是完美的,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和劣势的一面,追求完美交易方法的人最终会失望。稳定获利的交易者懂得,要坚持其有优势的一面,回避劣势的一面,这就是“坚持有优势的规则”。而只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交易者,才开始踏上了稳定获利之路。
做到这一点,至少有走3步:
1. 研究这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详尽地列出来
2. 针对优势和劣势的每一条,制订相应的规则扬长避短
3. 把它制度化,坚持实行
我个人的浅见,在股市里,长期来看,赚钱的逻辑比是不是赚到钱也许更加重要。简单的来说自己是不是有一套赚钱的模式。追涨杀跌也有人能赚到钱,比如以前的涨停敢死队,他们研究出了一套符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内幕消息也有人赚到钱,闷声发大财的不在少数。基本面分析也有人能赚到钱,比如巴菲特。套利也有人赚到钱,这也是我个人偏爱的研究方向。
在以前初入股市的时候,我也曾认为赚到钱是最实在的,理论说的很漂亮最后没有赚到钱,有什么意义,模式不重要,赚到的钱总是自己的。随着时间推移,我的想法有了改变。
概念股,赚钱当然快,随时翻倍,但是以我这些年自身与观察的经验,快钱往往来得快也去得快。牛市里赚十倍的人不少,但是大多熊市里加倍还了回去。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盈利模式来支撑,赚来的钱迟早会还回去。这个并不是宿命论,而是人性,人的每一次成功都埋下了下次失败的种子,当初因为不怕死敢博而赚到钱,最后也会因为不怕死敢博而输个精光,这样的案例是在生意场,赌场,股市,期货市场都屡见不鲜。成也在于不控制风险,败也在于不控制风险。
至于短炒的方式,我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整体看,短炒和长线相比,零和游戏都不算,是一个负和游戏,因为要交大量的手续费和印花税。如果只是凭感觉去做短炒,并没有一个逻辑来支撑,那么因为感觉好做对了赚到了钱,开始迷信自己感觉的人,往往也会因为感觉不灵而亏掉钱。整体看,因为是负和游戏,亏钱的自然是绝大多数。
还有一部分人短炒是为了控制风险,比如涨30%就止盈,跌10%就止损之类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确实可以控制住不发生大的跌幅,另一方面却有注定会错失大牛股,几次失手,每次跌10%,累积下来同样会发生深幅亏损。但是短炒是不是一定不好呢,也不见得,索罗斯也好,西蒙斯也好,都赚的盆满钵满,原因在于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操作逻辑来做支撑。
一次赚钱并不难,一次如有神助的踩点也不难,难的是长期的赚钱,持续的赚钱,而这一点如果没有一个模式支撑,一个赚钱的逻辑,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即使赚到钱了,同样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钱我是怎么赚来的,是不是可以持续,我的这次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如果答案是不能,那就要警惕了。
那长期持有是不是就一定是好的模式呢?我认为也不一定,首先长期要怎么定义,企业和人一样,是有寿命的,正如凯恩斯那句话说的,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家公司,如果永远不分红,也不允许被收购,即使公司再赚钱,市盈率再低,那么很长期的来看价值应该趋近于0。因为公司总是会死掉的,活100年的企业就凤毛麟角了,300年的有多少?500年的有多少?公司活下去需要很多的条件,但是倒掉往往一个原因就够了。俄罗斯不少几乎从来不分红的大国企跌到2倍市盈率就是这个原因。
铁了心长期持有,有人的股票会发大财,也有人的股票会变得一文不值,只是亏了的大多销声匿迹,赚了的出来大声嚷嚷,造成大家认为长期持有就会赚大钱。这属于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这个东西与其说是在投资,不如说摸彩票。说到长期持有,大家言必称巴菲特,实际上巴菲特也并不是买入之后就不管了,而是一直要盯着公司的护城河是在变窄还是变宽,如果变窄巴菲特减持起来也决不手软。大家可以看看伯克希尔的年报,三四十年前重仓持有的那些股票,其实大多数都已经卖掉了。巴菲特之所以赚到钱,同样也是有他的一套赚钱逻辑来支撑的,这个大家都研究的很多,没有必要详谈。
大而概之,不管短炒也好,长线也好,价值投资也好,追涨杀跌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研究透,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风险偏好的一种盈利模式。没有人认为自己能不经学习研究就能去当一个外科医生,为什么这么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不认真研究学习就可以当好一个投资人呢?
思考一个投资逻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清楚自己的这个模式是要赚谁的钱。是准备赚企业成长的钱,还是赚市场波动的钱,还是赚庄家的钱,还是赚散户的钱。更具体的,是准备赚自己对某一个企业比其他人认识更深的钱,还是赚自己的消息比别人灵通的钱,还是赚因为基金管理模式缺陷导致基金集体出现无厘头买卖行为的钱,还是赚散户只根据情绪胡乱交易行为的钱,还是赚寻找大家出现视觉盲区的钱。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套用巴菲特的一句话:“事实上,如果你不敢确定你理解和评价企业的能力比市场先生强得多,你就不配玩这个游戏。这像玩牌的人所说:“如果你玩了30分钟还不知道谁是傻瓜,那你就是傻瓜。”